三国时期的曹魏将领张特,初时默默无闻,既无显赫战功,也没有引起上级特别关注的才干。起初,他不过是被任命为合肥新城的守将,在当时的军事舞台上,他不过是一名平凡的无名之将。然而,正是这位不被看好的人物,在随后的历史中却展现出了过人的智慧与勇气,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公元253年,吴魏两国爆发战争,东吴的权臣、太傅诸葛恪亲自率领大军围攻魏国新城。诸葛恪自信满满,认为凭借东吴兵力的优势,能够轻易攻破新城。然而,面对如此强敌,张特指挥下的新城守军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顽强抵抗,久攻不下。三个月的围困,双方伤亡惨重,吴军的攻势也未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。
诸葛恪信心十足,指望依靠兵力优势打破僵局,命令士兵们在城外修建高耸的土山,增加兵力,强化攻城力度。吴军一次又一次的冲击,越来越猛烈,魏军渐显疲态。张特仅有的三千兵力,经过长期的守卫,死伤过半,战斗力大不如前,城墙已多处出现裂缝,城防一度岌岌可危,局势已非常紧张。
在这种严峻的情况下,张特最终不得不派出使者,求诸葛恪暂时停止攻城。然而,张特的一番话语,并非如吴军所料的那样低头投降,而是别有深意。他亲自登上城头,用洪亮的声音对吴军喊道:“诸葛将军,我城粮草已尽,官兵死伤过半,看来新城必将被攻占。我已无力再抵抗,唯有投降一途。”诸葛恪听闻后,以为张特在战斗中丧失了斗志,认为这位魏国的将领已认命投降,心中不禁洋洋得意,随即大笑回应:“哈哈,看来张将军识时务,果然是聪明人。”
展开剩余68%然而,张特接着说道:“不过诸葛将军应该知道,我们魏国有条法律,若敌人围攻守城,将士坚守百日未能增援,才可考虑投降,并且保证投降者的家属不受牵连。如今我城已坚守九十多日,诚请将军宽限数日,待百日之期一到,我便向您投降,保全我全城将士及其家人性命。”为了表明自己绝无反悔之意,张特将自己的官印从城墙上投向吴营,作为诚意的象征。
张特的这一番表态,似乎出于真心,打动了诸葛恪及其军官们。他们听后,认为张特此举的诚意十足,于是决定停下攻势,等待时间过去,接受魏军的投降。然而,吴军万万没有料到的是,张特所说的投降,不过是故弄玄虚的一场计谋。他并未准备投降,而是借此机会为自己争取到了短暂的喘息时间。
正如张特所料,停战后当天夜里,他立刻召集城内的军民,动员起来抢修防线。他下令拆除附近的房屋,利用木材、砖石加固城墙,迅速填补了多处破损,重新部署兵力。经过几天的紧张整顿,魏军士气得到了恢复,防线重新坚固,战斗力逐渐回升,仿佛一支新生的力量再度振作。
几日之后,张特信心满满,认为城防已经稳固,能够继续坚守到最终胜利。他再次登上城头,面向吴营,怒声喊道:“我魏将岂能轻易投降!今日起誓与吴军血战到底!”此时,诸葛恪已经意识到中了张特的计谋,气愤不已,指挥吴军再次发动猛烈进攻。但此时的魏军不同于先前,经过休整后,士气高涨,吴军再也无法突破坚固的防线。
吴军经过长时间的围困,士兵疲惫不堪,伤亡惨重,而粮草补给逐渐困难,战斗力大减。最终,诸葛恪无奈下令撤军,吴军在这场攻防战中劳而无功。
张特凭借坚定的决心和巧妙的计谋成功守住了新城,获得了朝廷的嘉奖,随后升任安丰太守,并被封为列侯。而诸葛恪则因指挥失误,未能识破敌计,导致兵力损失惨重,最后被东吴皇族孙峻斩首,以儆效尤。
张特凭借一场智勇双全的防守战,不仅保住了新城,也为自己赢得了名声,展现了一个军事指挥官应有的果敢与智慧。他的这番勇气与谋略,成为三国历史上一段传奇佳话。
发布于:天津市热点资讯